末代全熱的回憶 - 前言

  身為一位巴士迷,你對於自己放學乘搭的交通工具又有沒有特別的選擇?

  這只不過是五年前的事,一隻手掌用盡五根手指已經可以數得清,但現在回想,當中的一點一滴、瑣碎細節卻起了徹底的變化。現在,我們由二零零六年九月開始細說。

 

  小學時候學校都在上水區,上學放學都不用乘巴士,很方便很快捷;中學時候學校卻轉移陣地至粉嶺區,一切都得由頭再次重新識認,結果先用的方法不是直接就乘 73 ,反而先用其他奇奇怪怪又貴又慢的方法,例如 78K 、 70K 轉乘 273A 、 273 轉乘 273A 、或是直接乘搭 273A 。初時這種放學兜兜轉轉的方式很有新奇感,但老實說乘久了都知道問題所在:一來很慢很花時間,二來價錢方面並不實惠。首先,往往放學要用上一個多小時才可以回家,但明明火車也只需要三分鐘就完成車程;然後,雖然當時兩鐵還未合併,而且學生還未有半價的鐵路車費優惠,但巴士的車程卻依然比乘火車貴一大段的距離。長遠而言,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。

 

  直至我想過了三個月的時間,我的放學中轉站終於由粉嶺火車站轉戰至學校後門一帶:粉嶺中心、塘坑。當時的 73 還未伸延至太平,故此於該站登車後的行車路線與 73A 一模一樣,至於 73A 當時有沒有空調巴士已沒有印象,而同場加映的相似路線還有距離取消日子甚遠的 70 ,這三條由粉嶺北往上水的放學路線組合維持了大約兩年的時間。

 

  這個組合的特別之處,就是序中帶亂,各有不同之處。

 

  由於 70 、 73 、 73A 三線均需要行經大窩西支路才可以到達粉嶺,故此三線拖卡的現象乃家常便飯,通常在最後或是遠離車群的可算是 73A ,因為三線中只有 73A 需要繞經粉嶺南,需時甚久即使跑車也追不上另外兩條路線,即 70 及 73 , 它們走完大窩西支路後經那條小路直接轉上塘坑,方便快捷又不用繞路,加上欠缺粉嶺南的大型客源,客量必定比 73A 還要少,而且還少了一班由粉嶺南往聯和墟的乘客,於粉嶺中心登上這兩線時,往往乘客量低至個位數並不足為奇,甚至有時更會「包車」回家去,只要聯和墟那邊的乘客被其他較早有車的路線「處理」掉的話。

 

  那時七十的冷馬數量不算很多,只是間中會有碰上一兩次的機會,車費比較下來也很昂貴,由塘坑及粉嶺中心登車車費為 $3.9 ,當時還未出現車費加價潮,這個 $3.9 的車費已經維持了很長的時間,而在我記憶中那 278X 的 $10.9 車費依然刻在我的心中,現在的價錢就請各位自行登上網站查看吧。先別離題,冷馬的車費為 $3.9 ,那各位又可以推算熱狗的車費是多少?頗為便宜的,只需 $3.1 ,雖然當時的 273A 也只需 $3.5 ,但比較下來我每天也可以省下那四毫甚至八毫,積少成多的道理在此不多說。儘管如此,好奇心的推動之下,即使多出八毫我仍然願意揮動那左手,指示那雙腳,登車去。

 

  三條路線均可以選擇,但截車的情況亦沒想像中理想,特別是 ── 截後車。

 

  拖卡加上冷馬甚少的因素,令我回想起於接近 70 的晚年時期,因為粉嶺中心站的 277X 279X 一向都相當頻密,同時巴士站的泊車問題相當嚴重,有時候 277X 279X 停站時後面等候入站的巴士可能不耐煩而直接飛站,加上個人對於等特別路線或用車的「執著」,結果發生了好幾次飛站的事件,特別有一次跟次序入站的為 277X 73A 279X 277X 73 279X A43 70 七班車拉著大隊齊齊入站,頭三班車先一次過於巴士站附近上落客,後面的 73 就因為見我無動於衷就轉至快線飛站,而後面第二班 277X 279X 就相繼第二輪落客, A43 則死守 279X 後面等待飛站, 70 的 AV 亦緊隨其後。結果 277X 279X A43 相繼離站,我遞出左手截那 70 ,但車長不斷加速,我的手再揮得如何誇張,那 70 還是離我而去 …… 最後還是又要多候二十分鐘再等候下一個的三線循環。

 

  一路登上 73 放學的機會只是現在的三分之一左右,因為無論那一條路線,都需要於總站步行一段距離, 73 對我而高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存在,故此這段時期的印象也不太深刻,反而 70 的會比較深刻。但無論如何,這段時間我絕大部份的車程也是由熱狗倍伴著,空調對我而言好像是十年也沒試一次的經歷。直至時光飛逝,當兩年後 70 取消的來臨,才開始令我出現新一輪的放學乘車生活: 73 往太平。

 

  這樣來看,究竟甚麼因素帶領我走進這 73 的一大片回憶當中?並不像桃大郎中由桃中無故爆出,也不像神仙由石頭中自己爆出,反而是因為一條價錢便宜的 70 ,就開始帶領我走進在巴士站路線列表上的鄰居: 73 ,也開始帶領我走進愈來愈貴的巴士回家放學之旅(汗)。在這裡,實在太太太多的路線 70 的回憶想寫出來,但實在本文的主題為「末代全熱的回憶」,主角重於 73 本身而非 70 ,在此將 70 寫出只希望將帶出 73 回憶的一點背景因素,假若時間上許可而又有想多一點的理解的話,不排除不久的將來再寫一點點關於 70 的回憶吧。

 

  在此先送上作為引言的 73 的音樂影片系列:Knight of the wind,直接翻譯過來即是「風之王」吧,像是很老土的說。

  「Knight of the wind」也是背景音樂的曲名,取自遊戲「Sonic and the Black Knight」,不設中文譯名(被拖走),遊戲內所指的「Knight of the wind」其實將 Sonic 速來速往,正正如風一樣吹過即消的物理特質表達出來之外,亦將處事不留瑕疵,亦不能再被追索的性格及行為特點表現出來,所以其感人之處亦在於他在剎那間帶給人一股正面的力量及道理,但當離別後就再沒有重逢的機會。

 

  在本片中的「Knight of the wind」所指的可說是熱狗很快吧,那當然不是這麼表面,就是運用到熱狗可打開窗門通風的特性,將車外的自然風引進車廂內,將人的煩惱吹得一乾二淨,並帶來寧願舒適的感覺,那就是風帶給我們的力量,亦只有熱狗可以為乘客帶來這種舒適及卸下重擔的感覺,那就是「Knight of the wind」在本片中帶出的意思,卻不幸地這種風帶給我們的力量,有如原歌中的結果一樣:一旦走了,就再找不到了。

 

  這段雖然是熱狗系列最後一段製作的音樂短片,但也是作為開首的影片,只希望可以用不同的資料,以拋磚引玉的形式將不同的印象或是回憶,或者是本線的全車身廣告畫面帶出來,作一個輕輕的介紹。而片段中最尾開龍離開太片的片段,亦也 73 最後一班全線熱狗時的尾班車,這亦正式象徵了 73 結束了有紀錄以來的全熱狗生涯,可算是一個正式而最有價值的結束吧。

 

編寫日期:8 / 9 / 2011
最後修改日期:10 / 9 / 2011

 

ivr


當頭批 AL 面臨退役前一兩年,也有數部為 70 常客,表現一點也不遜色,可謂老當益壯

 


ES 龍的印象不算太深刻,因為通常表現平平無奇亦很少機會乘搭,最後一次乘坐倒不是 70 號,反而是 73A

 


這才是 70 號的最深刻車型,每部的實力都相當高,每次行走大埔公路也毫不留情,盡顯本能

 


開龍是末期才全線大部份出現的產物,感覺上很熱很焗,這種感覺直至傳到 73 時亦毫無變化

 


究竟主角 73 何時才出現?不用心急,於第一集開始就會開始針對 73 作出回憶

前言

<返回專欄追蹤分頁>

Free Web Hosting